参访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参访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探寻科技成果转化密码
7月26日上午,福建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成功举办参访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活动。
为助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加速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由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福建省产教融合促进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闽南预制菜产业联合会、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转型升级科技委员会、厦门市餐饮行业协会主办的参访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活动圆满举办,元之道生物科技、银祥集团、安普利生物工程、中润华域生物医药、古龙食品等29家单位,共计33人参加。
活动首先由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洪专教授带领参观平台设施设备和工艺流程。
该平台是通过厦门市科技局项目经费(2000万元)和自然资源部项目经费(4500万元)的资助,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共建。已建成3300平方米高标准的研发场所,重点配备较为齐全的各类中试设备,基本涵盖整个工艺流程的核心技术环节,可适用于生物医药、功能食品、生物制品和化妆品等产品类别。
已构建针对企业、科研单位、产业园区、各地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技术服务模式,对外提供以中试服务、新产品研发、产品品质提升、人员培训等服务,特别是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三方中试模式,大幅度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和风险,显著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已帮助一批高校的实验室成果实现了转化。
平台于2017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4年6月,平台累计为 12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1400余项技术服务(免费),签订各类技术服务合同120项(收费),形成了良好的业界口碑,服务范围已延伸到辽宁、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
座谈交流上,洪专教授指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中试、产业三个环节中的中试环节,往往会面临缺乏中试设备、缺乏中试团队、缺乏中试经验和缺乏中试经费等困境,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以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服务贴心、开放共享的新型技术孵化器、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发展目标,致力破解中试研发技术瓶颈,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
会上,万久科技总经理邹朝圣等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产教融合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邓建华副局长在交流总结中强调,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力的变革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到生产力的变革中来。中试平台不仅是连接实验室研发与实际生产的桥梁,更是确保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同时,邓局长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人才。当前,许多毕业生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不足,这与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要做到毕业即会“开车”,培养具备高技能和实操能力的人才就要引企入教,深化产教融合,这也是福建省产教融合成立的初衷,更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